智能建造系学生「00后」叶雕传人时彦斌:勇担责任传承非遗技艺
叶雕,又称剪叶,取材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,经手工在叶片上精雕细琢,成就精美的图案。在红旗渠畔长大的「00后」大学生时彦斌,是一名叶雕师,也是河南省林州市叶雕非遗技艺传承人,在林州市的叶雕技艺传承谱系中,他已是第四代传人。时彦斌不仅从叶雕中找到了钻研技艺的乐趣,还通过收徒传艺承担起了技艺传承的使命。
据记载,西周早期就出现了叶雕作品。「在小小的叶片上雕刻出各种图案,制作成书签或者画像,不仅实用且具有观赏性。」一片小小的叶雕作品,雕刻起来需要具备绘画、雕刻、剪纸等多方面 的功底。时彦斌之所以从事雕刻技艺,与他小时候 所受到的民间技艺熏陶密不可分。「记得小时候, 经常看到祖母和姑奶奶等人在家里剪纸,我就慢慢跟着她们学。」剪纸,是北方很常见的民间技艺,窗户上贴的窗花、制作布鞋先画好的鞋样,都离不开剪纸技艺。高中毕业后,时彦斌外出打工,又在饭店里学习了水果雕刻。这些技能为他后来走上叶雕的道路打下了基础。叶雕分为干雕和湿雕。干雕,即直接在烘干的树叶上进行雕刻,湿雕,是把树叶浸泡在草木灰溶液中,使叶肉在数日内快速腐烂,再把树叶从溶液中取出,清除叶肉,留下树叶的筋络进行创作。「湿雕通常会把双手和操作台弄得很脏,而且浸泡的叶片不易携带,所以,常见的是干雕。」时彦斌说 。
干雕全部工序超过 40 多道,主要包括树叶的揉制、修剪、锤压、浸泡、雕刻、研磨、熨烫、漂白等。时彦斌演示了湿雕和干雕的操作方法,只见成形的叶雕作品薄如蝉翼,色泽自然,耐酸、碱、潮湿,具有叶黄而不脆、筋络弯曲而不断的特点。
每逢重大事件或者重要节日,时彦斌都会创作相应题材的纪念作品。在今年6月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后,时彦斌创作了女航天员刘洋的肖像作品。「刘洋的籍贯就是我们林州,是红旗渠儿女。」时彦斌说。制作刘洋的叶雕肖像,时彦斌使用的是夏天新采的法桐树叶。据时彦斌介绍,法桐树叶脉络清晰、雕刻方便,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随处可见,此外,法桐象征着「忠贞」、「顽强」、「吉祥」等品格,是最常用的叶雕材料。菩提树叶、桂花树叶、杨树叶也可作为叶雕的材料,但这些叶片不常见,同时肉质太硬,没有法桐叶使用普遍。
法桐树叶采摘回来,经过一系列防腐处理并在标本夹中存放四五天,叶片自动变干,也就达到了叶雕的使用要求。随后,时彦斌在电脑上用手绘软件绘制刘洋肖像,绘画是个细活,绘制第一稿,时彦斌就用了近四个小时。为了使刘洋的画中神态更逼真,他又用三个小时修改了两稿,直到满意为止。绘画完成后,时彦斌制作叶雕时用的是「笨方法」。所谓「笨方法」,就是雕刻叶片时看着电脑上的画进行临摹,而不是把绘画打印出来衬在叶片下面复刻。「我这么做是坚持传统,传统的工艺就是临摹。」时彦斌说。雕刻的过程历时 6 个小时,加上绘画的时间,时彦斌耗时整整一天。
拜师学艺 艺献恩师
为了让自己的剪纸技艺更加精湛,时彦斌一直在向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「靳氏剪纸」传承人靳林峰学习。在今年教师节前夕,时彦斌创作了老师靳林峰的叶雕肖像赠送给恩师。时彦斌认为,用老师传授的技艺创作的老师肖像,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。
用「新」传古艺 线上分享添学徒
作为一名「00 后」的在校学生,时彦斌很善于借助先进的通讯方式传播叶雕技艺。每当捡到适合创作的树叶或者创作出新作品,时彦斌都会拍成视频发在抖音上,一方面分享创作的喜悦,另一方面也让更多人知道叶雕这项技艺。
通过抖音,有几个林州人找到他拜师学艺。这些学员中,有三十 多岁的青年,也有年仅8岁的小学生。「这个8岁小朋友的家长,通过抖音看到了我的作品,认为学叶雕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,就送他过来学习。」时彦斌说。对于三十多岁的学员来说,学习叶雕不仅是个业余爱好,创作作品出售还能为自己增加收入。
目前,时彦斌就读于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系,在学校内,他成立叶雕社团,目前,社团里有学员40余人。「学叶雕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健康的业余爱好,叶雕社团成立后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。」在建筑学校内,叶雕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。
时彦斌每周都会给社团学员上课,课程内容除了叶雕还有水果雕刻和剪纸。「学员们对叶雕充满兴趣,领会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,也让我对叶雕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。」时彦斌表示。